服务热线:029-87580080 欢迎访问陕西省周易研究会官方网站!
易术人生

住宅中的“礼”

发布时间:2023-06-20 22:58:40

汉代荀悦说:“天下之本在家”(《申鉴·政体》)。封建时代的中国,生产关系、政治制度都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,家庭是封建社会的细胞。在宗法体的封建社会,宗族、家庭是以礼作为维系家族团结互助、行动一致的主要力量。国家与家庭的关系不过是大家与小家的关系,所以,历代统治阶级对家庭的安定十分重视。家庭是礼制的主要对象之一。

《易传》中把乾卦喻为父,坤卦喻为母,其余6卦又分别冠以长男、长女、中男、中女、少男、少女。它不仅把人扑看作个家庭,而且把《易经》的礼制秩序观念与家庭相关联。

《易经》64卦中有一卦专讲家庭,即家人卦。《序卦传》说:“伤于外者,必返其家,故受之以家人。”“家人”就是一家人,说明家庭中的伦理道德。家人卦中,外卦(上卦)的“九五”与内卦(下卦)的“六二”都得正。此象征男人主外、女人主内,各守正道,所以,此卦命名为“家人”。《彖》日: “家人,女正位于内,男正位于外,男女正。天地之大义也。家人有严君焉,父母之谓也。父父、子子、兄兄、弟弟、夫夫、妇妇,而家道正;正家而天下定矣。”家人卦主要阐释治家原则,即以孝悌为道德的根本。既然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础,攘外必先安内,治国必先治家,于是家礼的制定和实施便十分重要,家人外的涵义也就成了家庭住宅设计的指导思想。董仲舒也以天人感应的理论,对其作了哲学上的论证。他认为,父子、夫妇都是天地阴阳的法则在人间社会中的体现,父、夫是阳,子、妇是阴。阳刚而阴柔,乾健而坤顺,故父、夫是统治的-方,子、妇则必须顺从父、夫的要求。

为维系家族、家庭的团结一致和提高家庭成员道德伦理的自制力,以“三纲五常”(三纲: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。五常: 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)为基础,又制订出种种族规、家规、家礼、家法等,对居家祭租、婚丧嫁娶等礼仪均作了细致的规定。种种法规给家长以绝对权威,家长不仅掌握家庭财产权,支配家庭成员的命运,还可任意指挥家庭成员,决定子女婚配,并对越规者实行惩治,俨然像个小皇帝。

宋代司马光《涑水家仪》规定: “凡为官室,心辨内外,深宫固门。内外不共井,不共浴室,不共厕。男治外事,女治内事。男子昼无故,不处私室,妇人无故,不窥中门。男子夜行以烛,妇人有故出中门,必拥蔽其面。男仆非有缮修,及有大故,不入中门,入中门, 妇人必避之,不可避,亦必以袖遮其面。女仆无故,不出中门,有故出中门,亦必拥蔽其面。铃下苍头但主通内外言,传致内外之物。”

用一道中门,把男女、主仆间关系明确起来,建筑就是这样在礼仪、伦理的观念支配下最终完成的。

右图是周代士大夫的标准住宅形式,其平面布置完全是依据礼仪设计的。

士大夫住宅院落前有门塾,四周绕以围墙,墙后部设有侧门。房宅位于院落的后半部,分隔为前后两部分,前面较大的空间称为堂;堂内有两楹柱,将堂又分为前堂和中堂。堂开敞明亮,是待客聚会之处,一家之长持之;后部为室,封闭幽暗,是家人寝宿之处。这便是后世所谓“前堂后寝”、“明堂暗室”布局的雏形。《仪礼·士婚礼》说:“妇洗在北堂。”东北角和西北角的叫“北堂”,则是女主人处理内事之处,后设有专门出入的门户,以体现“男女不杂坐”、“男女授受不亲”之礼。后人们称母亲为“北堂大人”,即源自这样的建筑布局。

堂前设东西两阶,是因有客造访,主人必出大门迎客,然后分左右入堂。“凡与客入者,每门让于客....主人入门而右,客人门而左,主人就东阶,客就西阶。主人与客让登,主人先登,客从之。拾级聚足,连步以上,上于东阶,则先右足,上于西阶,则先左足。惟薄之外不趋,堂上不趋。”(《礼记·曲礼上》)至今,这种左右两阶的设置在许多古建筑中还可见到。

中堂两侧设东堂和西堂,中堂与东西两堂间以序为屏,其后有夹室。而“工人、士与梓人升自北堂”(《仪礼·大射仪》)。这种设计很巧妙,家人的其它次要活动及出人不会影响到堂的活动,在功能上合理,且又满足了伦理礼仪的要求:客人造访,“左右屏而待,毋侧听,毋麈应,毋淫视,毋怠荒。”(《礼记·曲礼上》)

住宅建筑的功能与礼制在周代已融为一体,直至后世再也没有分开,且周代这种尚礼的住宅实际上成后世合院式建筑设计的母本。所以,王国维在《明堂庙寝通考》中说:“室者,宫室之始也,后世弥文,而扩其外而为堂,扩其旁而为房,或更扩堂之左右而为厢。”将原来集中的多功能建筑,分离为由单一功能的若干个单体建筑组合而成的组群建筑,中国的四合院式住宅就是这样形成的。

典型的四合院式住宅,是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的。住宅大门多位于东南角上,门内建影壁墙,起屏避外人视线干扰的作用。前院的倒座(北向房屋)通常作客房、杂用间或男仆的住所。由二门进人面积较大的四合庭院,坐北朝南的正房供主人会客及长辈居住,以示一个家之长的威严与“慈”及全家。东西厢房则是晚辈的住处,以示其“孝”。房屋四角以围墙或廊道联系围合,形成主次分明、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。四合院是个基本单元,较大规模的住宅则是由多个四合院相套而成的组群建筑。不难看出,住宅中这种“北屋为尊,两厢次之,倒座为宾”的位置序列安排,完全是“礼制”精神的反映,慈父孝子、夫唱妇随、事兄以悌、朋交以义的人生道德伦理观念,在住宅建筑上转化成现实。

北京故宫的规划布局中,朝廷位前,宫寝于后,文华卫左,武英护右,所谓天地之道,阴阳之理的格局,实际就是礼制秩序的本质反映。

总之,建筑布局中的前后、高低、大小、左右围护、严谨对称、秩序井然等,正是尊卑、主次、上下等的礼制制度、等级秩序、宗法伦理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。礼制秩序实际上成了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独特的规划设计逻辑和依据。反过来,建筑的礼制化又加强了礼制的效应,二者相得益彰,互为因果,形成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最鲜明的特色。


(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)